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海上保险近因原则解析/陈朝晖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09:07:22  浏览:943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上保险近因原则解析

陈朝晖*
(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近因原则是在海上保险中索赔理赔阶段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近因应当是效果上近接,并独立发挥决定性、支配性作用的原因。我国立法上没有近因原则的表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英国海上保险法确立的近因原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近因原则也为绝大多数国家海上保险法所采用,作为保险理赔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无论从完善我国海上保险立法或与国际航运与保险实践相接轨的角度考虑,我国都应当在立法上确认近因原则。
关键词:海上保险 近因原则 实践应用
On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Abstract: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is the fundamental in the phase of lodging a claim of insurance and claiming setting of insurance. Proximate cause ought to be the cause that is approximate to the effect and exerts a deciding and dominate function independently. Our state-run laws haven’t the statement of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which can't but be a great defect. The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adopted by maritime law of insurance of most countries definitely, as a basic principle. So no matter from perfecting our marine insurance legislation or practicing with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insurance, we should confirm the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in legislating.
Key words: maritime law of insurance; 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 practice
一、近因原则概述
海上保险合同是一种“限定性赔偿合同”。根据海上保险合同和海上保险法,保险人的“赔偿责任范围”,不是保险标的发生的全部损失、损害、费用和责任,而是一定原因(即所谓“承保风险”)造成的某些损失、损害、费用和/或责任(即所谓“承保损失”)。因此,在海上保险理赔中,应适用“因果关系原则”,在普通法中称为“近因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ate Cause)。①该原则要求保险人承保危险的发生与保险标的的损害之间必须具有符合海上保险法的因果关系。承保危险是因,保险标的的损害是果,这是海上保险索赔和理赔的前提条件。
在海上保险法发展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在时间上与损失最为接近的原因即为近因。比如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55条(1)款关于近因标准的规定:“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and unless the policy otherwise provides, the insurer is liable for any loss proximately caused by a peril insured against, but, subject as aforesaid, he is not liable for any loss which is not proximately caused by a peril insured against.”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时间最近作为确定近因的标准不尽合理,并且其漏洞易为不当利用。比如假设被保险人指示船长将被保险船舶凿沉,这样指示行为发生在先,凿船行为发生在后,那么船舶沉没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原因是船长的行为(甚至是船员的行为),而被保险人有意的不当行为仅属于远因(Remote Cause),这样,保险人仍需负赔偿责任。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一种新的确定近因的标准应运而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Leyland Shipping Co. Ltd. V. Norwich Union Fire Insurance Society Ltd. 一案,英国上议院在对该案的判决中确定了近因的新标准。该案中,船舶遭受德国潜水艇的袭击,但在拖轮的协助下抵达勒阿费尔,后停靠在码头旁。当刮大风时,风使该船与码头相碰,港口当局担心该船沉没而关闭了码头,并命其停靠在防坡堤外围。该船在那里停靠了2天,随潮落而搁浅,随潮起而起浮,在该船沉没之前,其所有人根据未包括战争原因在内的保险单以损失为海难所致为由要求赔偿。上议院一致主张,船舶搁浅并非一项“新的干预行为(novus actus interveniens)”, 潜艇袭击是损失的近因,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上议院大法官Shaw在作关于近因理论的解释时说:“何谓‘接近’?在处理近因问题上,以往将在时间上与损失最为接近的原因当作近因的标准,现已不在考虑之列。最为接近的原因是指对损失最具有影响力的原因,这种影响力即使在其他原因同时发生时也仍然保留,并不被消除或削弱,一直存续以致损失事件的发生。”另在诸因素中选择近因时,大法官Shaw又指出:“把应确定的问题当作一个事实,并且将选择落在那个真正的、占支配地位的(Predominant)和最具有影响力(Efficient)的原因上。”①
英国海上保险法学者Victor Dover在考虑诸家判例及一切情形后,将近因原则综合归纳为:
损失的近接原因,乃是在效率而非时间上所近接于损失的原因。在决定此原因时对于原因虽然可不计,但此学说必须以常识解释,才能支持而非否定当事人的订约意思,也就是在近接原因与最后损失之间,必须有一未被阻断的直接连锁关系;倘如有任何新的阻断原因发生于近接原因与最后损失之间者,此一新的阻断原因将排除以前的各原因,而依据该新原因自己所具有的效率、控制力等性质来决定。②
在1938年,“拉纳萨•弗鲁特汽船和进口公司诉宇宙保险公司”案中,“绿宝石”轮在航行途中搁浅,船上的香蕉因迟延而腐烂。被保险人认为,“搁浅”是货损的近因,根据保险单的规定,保险人应负赔偿责任。保险人则认为,腐烂或固有缺陷是近因,根据保险单的规定,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联邦最高法院指出,近因是有效的原因,不是仅仅对结果在时间上较近的非主要原因。该案中货物装船时是完好的,正常航程不会腐烂,货损的近因是海上风险——搁浅,不是因搁浅而引起的迟延,根据海上货物保险单的规定,保险人对货损应负赔偿责任。③
结合上述理论和案例,我们可以将近因原则的内含归纳为如下几点:
1、近因是指近接于损失的原因,遥远的原因不作近因考虑。
2、近接原因是指效果上近接,即原因对损失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时间上的近接,即不是造成损失的最后原因。由此可知,近接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如果自身不具有独立的影响力,而是从属于另一原因,则该原因作为近因,尽管它是间接的。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如果 A→B
B→C
则 A→B→C
假设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分条件,那么A必然可以推导出B,B又必然可以推导出C,则A的存在就注定了C的发生。B是A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C的直接原因。在这里B不具有独立的支配力,它是由A引发,而直接导致C的结果,可以说,B在A与C之间架起一座桥梁。B只是起到中介或媒介的作用,对事物的结局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A是C的近因,尽管它是间接原因;B不是C的近因,尽管它是直接原因。
我国《海商法》和《保险法》均没有关于“近因”原则的明确确认,但在司法实务中,因果关系还是成为一种似乎不言自明的法律思维。比如在某水运公司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某分公司船舶保险合同纠纷一案:
1988年4月1日,原、被告签订了“湛水运706船”保险合同,根据保险单背面条款,由于搁浅造成被保险船舶的全部或部分损失,保险人负责赔偿。1988年4月2日13点45分,“湛水运706船”航行于湛江外罗门水道时,因雾,视线不良,船舶偏离航线而搁浅,致船舵丢失,船底铆钉松动渗漏。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因此遭受的损失,被告以被保险船舶该航次超载和不适航拒赔。经查:1、“湛水运706船”船检证书载明,该船核定载重量为1200吨,该航次装载货物1342.5吨。事故发生后,船检部门对该船重新丈量,证实该船载重量为1350吨,并重新签发船检证书。2、“湛水运706船”自1983年底进坞修理后,一直未进坞检修。按照国家船检局的规定:沿海货驳船应每隔3年进行坞内检修,并应取得船检部门认可。发生事故时,该船仍持有有效的适航证书。法院认为:该次事故系驾驶人员未谨慎驾驶导致搁浅,属于保险单背面条款规定的保险责任范围。“湛水运706船”超期进坞检修,违反了国家船检局的规定,但与搁浅事故无因果关系。该船本航次装载1342.5吨货物,经船检部门证实未超载,且该次搁浅不是因超载造成。据此,法院判决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①对于该案的判决,实际上已经运用了近因原则的法律思维:天气原因和驾驶过失是损失即搁浅的近因,超载和不适航不是损失的近因。因此损失由近因所致,被保险人提出索赔,保险人应当负赔偿责任。
但是,我国立法上没有近因原则的表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英国海上保险法确立的近因原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近因原则也为绝大多数国家海上保险法所采用,作为保险理赔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无论从完善我国海上保险立法或与国际航运与保险实践相接轨的角度考虑,我国都应当在立法上确认近因原则。
二、近因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灾害或事故发生后,对于所造成的损失保险人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关键在于确定损失的近因是否为承保风险。如果损失发生时诸多原因同时存在,即应确定哪一原因是具有独立的决定性支配力的,再追究保险单是否承保这一风险,作为确定保险人赔偿责任的依据。在实践中,由于船舶在海上航行可能遭遇一系列风险、事故,因此可能有以串连形式存在的一系列原因。如果某一原因的介入打断了原有的某一事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并独立对损害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该新介入的原因即作为近因。如果没有新原因的介入,则须在因果关系链条中找到最后一个对损害结果发生决定性支配力并可作为其后一系列原因之充分条件的原因作为近因确定保险责任的有无。
1、为避免或减少损失发生而采取的措施。
英国海上保险法认为:如果船主准确预料到承保风险将会发生而采取措施避免,由此造成的损失,被保险人仍然不能根据保单获得赔偿。这已成为一项确立的原则。其理论依据在于:
1)、损失的近因不是承保的风险,而是船主的推断。①保险所承保的本为客观的意志之外的因素,而非当事人任何一方的主动意志行为。
2)、船主避免损失发生的行为或避免损失扩大的行为,是对原因果关系链条的介入,其后发生的损失,也被视作这一介入的结果。
1942年英国上议院在“Yorkshire Dale Steamship Co. Ltd. V. Minister of War Transport ”一案中确认了这一原则。假设某船舶保险单承保海难所致的损失,但战争原因除外,则下列情形下,虽然损失是海难所致,然而损失的近因却应认定为战争:
1)、被保险船舶的船长为使船舶免被捕获而靠岸行驶,结果船舶受损。
2)、保险船舶为避免被敌方所扣,当它被追赶时进入一个即无港口,也无锚地的海湾,后由于风浪致使船舶靠岸行驶而受损。②
本文作者认为:为避免或减少损失发生而采取的措施不能视作近因。这是因为:
1)、船主的推断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并非主观臆测。损失的发生具有事实依据,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船主的行为只是起到置换的作用,即以较小的损失避免较大的损失。对此种损害的承保,并不违背承保风险的客观性原则。
2)、近因是独立对损失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其本身是不可选择也没有从属性的。而船主为避免或减少损失发生而采取的措施是在船货存在现实的危险时为减少损害不得已而为之的,不具有近因的构成要件,不是近因。
3)、从客观效果而言,将为避免或减少损失发生而采取的措施视作近因不利于船长或被保险人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海上风险,不利于保护船货安全,最终对保险人的利益也不利,因为保险人要对本可避免或减少的损失承担保险责任。其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2、迟期造成的损害
迟期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两方面:对船方造成的损失和对货方造成的损失。前者主要是指船期损失,即船舶如期到达进行营运本可获得的收益。后者主要是指期限利益和行市变化以及货物变质的损失。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55条第2款(b)规定:“Unless the policy otherwise provides, the insurer on ship or goods is not liable for any loss proximately caused by delay, although the delay be caused by a peril insured against.”(除非保单另有规定,船舶或货物保险人对直接由迟期造成的损失不负责赔偿,尽管迟期是由承保的海上风险造成的。)由此可见,由于迟期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其理论依据在于:这种损失的近因是迟延而不论迟延是否由于承保事故造成,即使迟延是由于承保事故造成,法律上认为迟延为另一新原因介入,与以前的事故原因已无关系。①
本文作者认为:迟期是海上风险的必然结果,对损害的发生不具有独立的决定力量,而是充当了海上风险与损害结果之间的桥梁。尽管从表面上看,损害是由迟期造成的,但迟期并非作为外来因素介入而中断了原有的因果关系链条,而是在这一链条内部承担传导和中介的作用。因此,将迟期作为近因而免除保险人的赔偿责任是不科学的。上述“拉纳萨•弗鲁特汽船和进口公司诉宇宙保险公司”案的判决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对迟期造成的损失应否赔偿,应根据造成迟期的原因是否为承保风险而定。

注:本文原载《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37——39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民电话记录隐私权保护的研究——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相关立法引发的思考

王硕 郭春枝(助)


【摘要】随着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侵犯公民电话记录隐私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如何有效保护公民的相关权益,成为当前法律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拟从分析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在保护公民电话记录隐私权的相关立法,联系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话记录;隐私权;调查取证


一、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关于电话记录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North CarolinaArticle .Telephone Records Privacy Protection Act
.§ 14 113.30. Definitions.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apply in this Article:
1.Caller identification record. ? A record collected and retained by or on behalf of a customer utilizing caller identification or similar technology that is delivered electronically to the recipient of a telephone call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reception of the telephone call and that indicates the telephone number from which the telephone call was initiated or simila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telephone call.
2.Customer. ? A person or the legal guardian of a person or a representative of a business to whom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provides telephone service to a number subscribed or listed in the name of the person or business.
3.Person. ? An individual, business association, partnership, limited partnership, corporation,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r other legal entity.
4.Telephone record. ? A record in written, electronic, or oral form, except a caller identification record, Directory Assistance information, and subscriber list information, that is created by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and that contains any of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ith respect to a customer: a. Telephone numbers that have been dialed by the customer. b. Telephone numbers that pertain to calls made to the customer. c. The time when calls were made by the customer or to the customer. d. The duration of calls made by the customer or to the customer. e. The charges applied to calls, if any.
5.Telephone service. ? The conveyance of two way communication in analog, digital, or other form by any medium, including wire, cable, fiber optics, cellular, broadb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or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ies, satellite, microwave, or at any frequency over any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The term also includes the conveyance of voice communication over the Internet and telephone relay service.
6.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 A person who provides telephone service to a customer without regard to the form of technology used, including traditional wire line or cable communications service; cellular, broadband PCS, or oth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ervice; microwave, satellite, or other terrestri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 or voice over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service。

北卡罗莱纳州:电话记录隐私权保护法

§ 14 113.30. 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条文:

1.主叫识别记录。通过收集和保留呼叫者识别器或以电子形式等相似技术传递给客户的电话,同时接受电话,并显示来电号码或与来电电话相关的一些信息而形成的记录。
2.客户——个人或法定监护人,或者为电话服务供应商对以个人或商业名义署名商业提供电话服务的商业机构进行代表。
3.个人——个人,商业协会,合伙,有限合伙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法律实体
4.电话记录——记录形式包括书面、电子、口头等形式。记录内容除了来电者身份记 录外,还包括目录帮助信息,用户列表信息。用户列表信息又包括电话服务供应商创建的和与客户相关的下列信息:(1) 客户已拔的电话号码;(2)客户自己的号码;(3)客户拨打电话或接受电话的时间点;(4)客户拨出或接收电话的通话时长;(5) 如果属于收费电话,还包括电话费用项目。
5.电话服务——模拟双向沟通的运输,数字运输,或以电线、电缆、光纤、移动电话、宽带个人通信服务为媒介的运输,以及以卫星、微波和在任何频率的任何部分的电磁频谱的无线技术为媒介的运输。此处的电话服务还包括运输工具的语音通信互联网和电话中断服务。
6.电话服务供应商——以各种技术形式提供电话服务的传统的有线或有线通信服务,蜂窝电话,宽带电脑,或其他无线通信服务;微波,卫星,或其他地面通信服务;或互联网语音通讯服务。
§ 14 113.31. Prohibition of falsely obtaining, selling, or soliciting telephone records.
1.No person shall obtain, or attempt to obtain, by any means, whether electronically, in writing, or in oral form, with or without consideration, a telephone record that pertains to a customer who is a resident of this State without the customer's consent by doing any of the following:(1) Making a false statement or representation to an agent, representative, or employee of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2)Making a false statement or representation to a customer of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3)Knowingly providing to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a document that is fraudulent, that has been lost or stolen, or that has been obtained by fraud, or that contains a false, fictitious, or fraudulent statement or representation.(4)Accessing customer accounts of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via the Internet without prior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ustomer to whom the telephone records relate.
2. No person shall knowingly purchase, receive, or solicit another to purchase or receive a telephone record that pertains to a customer without the prior authorization of that customer, or if the purchaser or receiver knows or has reason to know that the record has been obtained fraudulently.
3. No person shall sell or offer to sell a telephone record that was obtained without the customer's prior consent, or if the person knows or has reason to know that the telephone record was obtained fraudulently.
§ 14 113.31. 禁止虚假获得,出售,或寻求电话记录。
1.任何人不得获取或试图以电子、书面、口头形式通过如下方式获取电话记录,而不论电话记录涉及到的客户是否居住在本国以及是否得到了客户的同意:(1)对代表人、代理人或电话服务供应商的雇员作虚假陈述或代表;(2)对电话服务供应商的客户作虚假陈述或代表;(3)明知提供给电话服务供应商的文件是伪造的,已丢失的或被盗的,或以欺诈手段获得的,或载有虚假的、虚构的、欺骗性的陈述或代表;(4)未经事先授权,电话服务供应商通过因特网访问客户账户的电话记录,获得与该电话记录相关人员的信息。
2.明知电话记录未经客户事先授权,知道或有理由知道记录是以欺诈手段获得的而予以购买、接受、索取。
3.任何人未经客户事先授权不得售卖或出售电话记录,或者购买者、接受者知道或有理由知道记录是以欺诈手段取得的。
§ 14 113.32. Exceptions.
1.The provisions of G.S. 14 113.31 shall not apply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1)Any lawfully authorized investigative, protective, or intelligence activity of a law enforcement agenc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official duties of the law enforcement agency.
(2)A disclosure by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if the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reasonably believes the disclosure is necessary to: (i) provide telephone service to a customer, including sharing telephone records with one of the provider's affiliates or (ii) protect an individual or service provider from fraudulent, abusive, or unlawful use of telephone service or a telephone record.
(3)A disclosure by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to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
(4)A disclosure by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that is authorized by State or federal law or regulation.
(5)A disclosure by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to a governmental entity if the provider reasonably believes there is an emergency involving immediate danger of death or serious physical injury.
(6)Testing of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s security procedures or systems for maintaining the confidentiality of customers' telephone records.
2.Nothing in this Article shall be construed to expand the obligation or duty of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to maintain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elephone records beyo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Article or federal law or regulation. Any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or agent, employee, or representative of a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r who reasonably and in good faith discloses telephone records shall not be criminally or civilly liable if the disclosure is later determined to be in violation of this Article.
§ 14 113.32. 例外
1. § 14 113.31中所列情形不适用于下列事项。(1)任何合法授权的调查、保护,以及执法机构的情报活动与公务活动。(2)电话服务供应商基于以下情况合理地认为披露是必要的而进行的披露行为:i 为客户提供电话服务包括与供应商的分支机构分享电话记录;ii防止个人或服务商被欺诈,以及滥用或非法使用电话服务或电话记录。(3)电话服务供应商披露美国失踪和被剥削的儿童。(4)电话服务供应商的披露行为是得到国家、联邦法律法规授权的。(5)电话服务供应商合理第认为有死亡的危险或严重的身体伤害等紧急情况而对政府实体所作的披露。(6)为维护客户电话记录的机密性而进行的电话服务供应商的安全程序以及系统的测试。

关于妇联发展第三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通知

全国妇联 财政部 劳动部 等


关于妇联发展第三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通知
全国妇联、财政部、劳动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国家教委、国家工商局、国家税务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全国妇联 财政部 劳动部 农业部 林业部 商业部 国家教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税务局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妇联发展第三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妇联,财政、劳动、农业、林业、商业、教育、工商、税务(厅、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保险公司: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和国务院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妇联系统近几年来兴办经济实体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现就妇联系统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妇联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门路,方便群众生活,增强妇联实力,培养妇女人才,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妇联要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抓住时机,乘势而上。
二、妇联兴办经济实体要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妇女儿童服务,为发展妇女事业服务的方向。发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妇联兴办经济实体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市场,研究政策,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县以上妇联组织可以兴办国家政策允许的第三产业和社会需要的其他企业。对所上项目要周密策划,科学论证。
四、妇联兴办的经济实体,应选择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形式灵活多样,规模层次不等。
现妇联所属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实体,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各级妇联已发展起来并具有一定实力的经济实体,可逐步向科技型、生产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五、妇联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的资金来源:
1、对有关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劳动就业扶持资金和扶贫开发、山区开发、老区建设、以工代赈等资金,只要符合国家资金使用规定和产业政策,经分配资金的主管部门批准,可用于支持妇联发展第三产业;
2、争取有关部门贴息贷款;
3、具备条件并经批准,可按国家规定程序引进外资;
4、按照国家规定集资入股;
5、社会赞助等用于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资金。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情况对妇联兴办经济实体给予积极支持。为使其健康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各地有关银行对妇联兴办的第三产业经济实体中符合贷款政策及贷款条件的要给予积极支持。
六、妇联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要经县以上(含县)妇联批准,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各级妇联所办的实体要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不得向社会接受挂靠企业,自觉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妇联兴办的经济实体要简化审批手续,
提供方便。
七、妇联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妇联系统的工作人员可以自办,也可以领办。要积极吸收社会待业女职工、女青年。要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从机关分离出来的人员要与机关脱钩。
妇联兴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经所在地方劳动部门进行性质认定后,按国务院第66号令《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执行,享受其优惠政策。
八、妇联兴办第三产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纳税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报经批准后给予定期的减免税照顾。各有关部门要对妇联兴办第三产业予以政策支持和保护。
妇联所办实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管妇联可按税务机关核定的比例向所属集体企业税前提取行政管理费。
九、妇联兴办经济实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社会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和侵占妇联第三产业经济实体的财产,不得干涉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参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企业法》的规定,给企业以应有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
展的法人实体。
十、各级妇联要加强对所办实体的领导,选配好主要负责人,确定其经营方向,并对其进行政策监督。
十一、妇联兴办第三产业的利润分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主办单位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所办实体税后留利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992年9月28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